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 - 最新版你是否认为相声演员的大褂仅仅是一块布料?但在德云社,这件所谓的“工作服”背后,蕴藏着象征地位与身份的密码。高峰的弟子王昊悦曾在社交平台晒出他衣柜中挂满的17件大褂,被网友戏谑为“一柜子工装”。然而,当郭德纲那件刺绣大褂的价值高达百万时,它所代表的意义远不止一块普通的布料,它实际上成为了进入德云社权力圈的钥匙。
在德云社的后台,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大褂越华丽,演员的地位越高。郭德纲那件金线绣龙、银线勾云的刺绣大褂,历来是舞台上最吸引眼球的存在,定制费用已经超过六位数。这件衣服只有郭德纲、于谦、岳云鹏和孙越四人能够穿着,其他人,即使在圈内人气极高的张云雷,也只能穿着素色的大褂上台。
2022年,德云社的封箱演出上,演员关九海穿了一件亮蓝色的大褂,结果当场被副总栾云平点名批评:“你这颜色太抢眼,师父在台上呢!”第二天,他便换上了低调的灰色大褂。在德云社的规则中,与郭德纲同台,意味着必须遵守“低调协议”,不论演员的个人光芒有多强,都不能抢了师父的风头。
新人刚加入德云社时,穿的第一件大褂,甚至连大学班服都不如,色彩鲜艳的红、绿常常是为了“勾”观众的眼球。对于初入德云社的学员来说,某宝上300元便能购得一件大褂。孙九芳曾透露:“德云华服最便宜的要一万,足够我吃半年的泡面。”因此,他选择找裁缝自制,花费800元定做了件皱巴巴的藏青色大褂。
在小剧场,初出茅庐的新人们偏爱穿鲜亮的红色或绿色大褂,这并非出于审美失误,而是一种潜在的职场策略。来自哈尔滨德云社的学徒们透露:“穿鲜艳的颜色能让你在后台灯光下显得更加突出,甚至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看到你。”孟鹤堂早期也正是凭借一件荧光粉的大褂,逐步从助演角色混到了主角。
对于德云社的顶流演员而言,大褂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服饰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成了他们的名片。张云雷的“青竹白鹤”刺绣大褂,设计费高达五万元,苏州绣娘花了整整两个月才能完成。粉丝们甚至能通过大褂上的细节推测出下一场演出的内容,甚至有人猜测,袖口多绣的一片竹叶,是在暗示新歌即将发布。
秦霄贤则将大褂变成了奢侈品,他的双排扣缎面大褂,扣子用的都是施华洛世奇水晶。粉丝们通过计算得出,定制费用为8.8万元,若能通过开专场多卖200张票,就能收回成本。
在德云社,演员们对于“德云华服”的需求是巨大的,尽管价格不菲。普通的纯棉大褂标价两千三,而带刺绣的款式起价五万元。孙九芳曾吐槽道:“我当时的月薪才六千,做一件衣服得饿三个月。”但即使如此,演员们依然得硬着头皮去定制。冯照洋回忆自己在2021年订制墨绿色大褂的经历,等待了半年才拿到手。师傅告诉他,刺绣孔雀尾巴的工艺不能急,稍有差错就得重新做。
在德云社的后台更衣室,藏着一些生存法则。王昊悦的17件大褂,绝非炫富,而是象征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更衣室里衣服的挂放位置也是有讲究的。刚入行的新人只能将大褂塞进塑料袋挂在门后,而能抢到带锁的衣柜,至少是有一定资历的演员。
烧饼曾在综艺节目中透露:“你大褂往那一挂,师兄弟就知道你混得怎么样。”曾有一次,张九南被停演,粉丝发现他的衣柜里大褂消失了三天,虽然之后得知只是去干洗,但论坛里的阴谋论已经满天飞。
大褂的颜色选择,甚至能引发粉丝间的争论。例如,2023年跨年演出时,周九良和杨九郎都穿了靛蓝色的大褂,结果两人的粉丝在网络上大打口水战,争论不休。
最令人感到无奈的是,郭麒麟为了避免争议,专门定下了“三不穿”原则:不穿纯黑色(避免像主持葬礼)、不穿纯白色(怕被误会披麻戴孝)、不穿明黄色(怕被批评僭越)。然而,粉丝们依然闹出了争议,纷纷猜测他是在暗指父亲的龙袍大褂。
德云社的“汉服热”带动了整个市场,许多裁缝铺的生意因此复苏。例如,天津鼓楼的老裁缝铺,曾一度面临倒闭,后来却通过接单德云社同款,成功东山再起。老板回忆道:“小姑娘们拿着秦霄贤的照片来,坚决要求做一模一样的暗纹,虽然我告诉她们那是灯光的效果,但她们不信。”
德云社的演员们在穿着大褂时,甚至需要接受专门的指导。如何撩袍、如何调整大褂的幅度,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张鹤伦曾在采访中抱怨:“我撩大褂的时候,如果动作太猛,观众会说我像在跳二人转;如果撩得太轻,就会被批评端着架子。”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烧饼,由于胳膊比较粗,穿大褂时常常把扣子撑开。有一次,他演出时下跪时,扣子飞了出去,砸到了前排观众的头。后来,他决定在大褂上加装暗扣,“一件衣服上加了六个暗扣,比我的台词还多。”
然而,讽刺的是,德云社并不报销任何一分钱的服装费用。所有的大褂都需要演员们自掏腰包。王昊悦那17件大褂按每件2000元计算,至少花费了3万4千元,而小剧场的演出收入,平均一场也仅有500元。演员们需要唱上两个月,才能回本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郭德纲在《坑王驾到》中曾透露过一番大实话:“当年我一件大褂穿了五年,肘子磨破了贴块布继续穿。现在的年轻人一有点钱,就开始花天酒地,做那么多衣服,等着开博物馆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