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8月22日晚上7点30分,2025海峡两岸(漳州)工业设计工作坊最后一场赛事(通元科技专场)在唯时智谷产业园胜利落幕,来自台湾高雄大学的博士生张凯程领衔的团队项目《无纸化智慧交互终端产品视觉设计》获得一等奖。
当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时来到漳州,恰逢2025年海峡两岸(漳州)工业设计工作坊在青蛙王子集团进行汇报评选。
四川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大二学生许艾正在介绍本组的设计。许艾来自台湾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毕业后想留在大陆工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摄
今年工业设计工作坊以“设计赋能 两岸同行”为主题,于8月15日启动,由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漳州市工业设计协会及8家漳州企业共同承办。
在一周时间内,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福州大学、郑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海峡两岸十余所高校的近200名工业设计相关专业师生,混合组成每组16人以上的设计团队,由2名指导老师带队,分别进驻漳州8家承办企业。经过“需求调研—概念设计—路演答辩”的全链条过程交流,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优秀方案还将获得企业打样及孵化支持。
漳州市工信局副局长严凯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举办此次海峡两岸(漳州)工业设计坊旨在为两岸工业设计领域高校、人才、企业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引智助力漳州制造业企业产品设计开发,积蓄转型升级内在动力。
严凯勇说,海峡两岸(漳州)工业设计坊不仅是一个创意碰撞的“工作坊”,更是一座两岸合作的“连心桥”,是搭建两岸设计人才交流平台、深化产业协同创新、推动工业设计赋能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来自台湾的许艾目前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一周的工作坊学习交流让她收获很多,不仅是提升了产品设计的专业知识,还交了很多朋友,尤其是听到福建人讲闽南语,“很有血脉共融的感觉”。
“在整个工作坊的过程中,企业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学生在学校里边接触到的比较偏向于设计理论的研究,这次在这个设计营里边得到了非常好的落地呈现。”本次工业设计工作坊的评委之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高雨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评委在交流的过程不只停留在产品的形象设计上,还会从结构工艺和材料的角度去思考能否顺利落地。而初出茅庐的学生们,则积累了不少在学校中难以学到的、落地实施方案的经验。”
高雨辰告诉记者,参加工业设计工作坊对学校来说也很有意义。“更好地了解行业、了解产业,便于我们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哪些课、注重提升学生哪些能力,这样更能让学生符合当下的社会需要。”
严凯勇介绍,如果学生的作品被企业采用以后,漳州市工信局将推动双方形成签约,让学生们以签约设计师的形式或者是签约项目的形式达成合作。企业向学生们递出的这份橄榄枝为学生提供了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宝贵契机,也在潜移默化中助力着企业不断更新自身,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近年来,漳州市工信局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培育设计中心、举办设计大赛、开展工业设计坊活动等,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和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人工智能工具在当下已成为时代潮流,几乎每个学生都在使用AI来辅助自己学习、工作,本次工作坊中的学生们也不例外。
高雨辰认为,人工智能对于学生们来说是趁手的工具,实际上打破了学生们的技术壁垒,让最核心的审美与设计能力得到了凸显。
“AIGC永远只是技术。十年前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现在用人工智能,那只是工具的不同,但核心还在思维审美上,这是我们要培养的重点。”高雨辰总结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AI的出现让教育大纲不仅跟着企业的需求走,更是跟着科技发展走。学校从教育学生们学会本专业的知识,转而重点面向教育学生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从而让学生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站稳脚跟。